
[分享 Share] 2022 X-site:藍屋

X-site 計畫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,每年公開徵選,期待以各種開創性議題與當代跨域形式的臨時性裝置提案,建構出美術館、公共廣場及公眾三者間對話的整合性實驗。2022年由跨領域團隊「藍屋」的同名作品從20件提案中脫穎而出,獲得2022年第9屆首獎。
《藍屋》透過單一而獨特的藍色為主題,提供了一個感性的濾鏡,試圖超越語言、超越詞彙、超越建築理性,展開一段深富詩意的篇章:可以是遼闊,是靜謐,是神祕,是浪漫,或憂傷;可以是星空,是海洋,是宇宙,或科技。回看建築本體,以木構創造出各具抽象 意義的細部表徵,超尺度的結構體、曲面地板、斜屋頂,形成殊異的都市開口與身體性經驗,再透過展期間公眾活動,讓空間與身體感知的多重性逐一被意識與觸發。
文/孔維傑
藍色,混雜於光譜 450 至 495 奈米之間的一段較短的波長,似乎在我們雙眼的感知裡,並 不是一個如此難以理解或想像的顏色。事實上在大自然中,它卻是最稀有的顏色之一,有著遼闊、虛空、無窮的多重意涵,甚至神聖的情感,同時代表了憂傷卻又可以安定情緒, 可以超越任何言語,展現更深層的對話。我們試圖尋找在物理空間及心靈維度上,那已逐漸被遺忘,與藍色的複雜關係。
層層堆疊的觀察和連結星群般四散的想像,《藍屋》以純粹的建築語言去實現一個多重閱 讀的空間體驗。為超越單一目的性的建築形態,嘗試建立一種空間的普遍性 (universality)及多元性 (diversity),兩者看似衝突,卻不相排斥。試圖在空間中探討某種萬物間的同理心 (empathy),形塑人與人間更多有形無形的互動,也營造個體氛圍以保有多元性和親密感,將空間的一體性與多重性同時並存。鼓勵人們在意識上、感知上有更多的結合,維持 一個自由的態度去面對世界,挑戰時代的新秩序,並同時認知、尊重、愛護我們身處生活的環境。
18m x 11m,矩形的平面,東南角與北美館牆面角落相距12m,5° 的轉角。橫跨兩段階梯,一體兩面,一面五角,一面三角。來回走動,每個步伐裡,屋子一次又一次的變形,依稀的印象卻又快速地流失散去。坐落在地板上方的斜面屋架,歐洲赤松,120mm x 150mm ,30°,最高 4.7m,最矮 3.1m,屋簷最多卻只有 1.3m,一眨眼不見雨滴就掉入了邊界。水平的屋簷與翻滾的地板之間留下了一條隙縫,像是一場意外,向上延伸,直到與廣場齊平。 彎下膝蓋,向內探去,幾個零散模糊的人影形成倒映。順著牆面由橢圓型拱門進到屋內 , 腳趾頭微微地向前傾斜,落葉松,45mm x 191mm,搭接成形,鎖上的鋪面,彎曲了地面, 也彎曲了想像。起起伏伏,晃動空間,熟悉卻又陌生的形體,非規律性的結構物件,花旗松,貫穿內部,支柱與光影連接起的面與面,婉娩地重新劃出了界線。
《藍屋》的故事穿插於記憶跟想像之間,或許是真實,或許是虛構,站立於這之間,想像《藍屋》可以存在於任何地方,不只在物理上,在意識上也能帶領人們去到任何他們所想像的空間。在每一次來回的走動,一件件的物品,一幕幕的場景隨之轉變。或許是與陌生 人圍繞在巨大的營火周圍,或許是在內心的最深處,漂浮在意識大海之中。
《藍屋》或許是家,《藍屋》也或許是砝碼、妥協、摺紙、彈珠汽水、肋骨、雨滴、洞穴、頁數、釣魚。
團隊簡介
「藍屋 Blue House」是因X-site而相聚,透過於各自領域,建築、結構、藝術、構築、策劃、理論、繪畫到社會實踐等形式,進行不同面向的創作與研究。成員彼此間對建築有著不同的理解,或許在這互相吸引又同時存在相異與矛盾之中,拉扯、思辨、混亂、平衡,會產生有趣的邏輯與生活方式。
創作團隊|藍屋
策劃|孔維傑、張雅筑
設計|張耕嘉、邱嘉盈、洪雋、貝赫尼斯.馬丁、鄭幃格、黃凱祺、李明翰、邱元甫、龔寶稜、林浩雯
視覺|吳致怡
紀錄片
導演|黃彧雒、藍屋
原創音樂|曾韻方
製作團隊|魏嘉儀、程維德
施作
木造協力|德豐木業股份有限公司
結構技師|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:陳冠帆 、吳蓓倫
施工協力| 天泰土木包工業、聖龍木業行
燈光設計|九霄雲端製作所
塗料協力|魯班塗料有限公司
施作志工|張宸邦、高禕騏 、陳玲葦 、呂庭安、魏璽、陳品甄、李昀柔、林詩樺、林宜諠
特別感謝/企業|顏昌實業、文心藝術基金會
特別感謝/個人|趙又慈、張劉美鳳、江信貞、張國彥、林翠櫻、酷妹、楊惠雯、張宸晧、柳伃庭、孔德仁
觀展提醒
- 參觀人數限制為30人,請配合現場工作人員指示入內參觀。
- 作品體驗或活動過程中,將有肢體伸展及席地而坐,建議穿著合適的服裝。
- 將視活動前置準備狀況,《藍屋》於活動前後1小時暫停開放(依現場告示彈性調整),敬請自行調整觀展行程。
- 為防疫與良好參觀經驗,請配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。
北美館第9屆X-site計畫,「藍屋 Blue House」團隊奪得首獎,2022年夏天以「藍」的空間詩意重構北美館戶外廣場
文章轉自FAM
北美館每年舉辦「X-site計畫」以其戶外廣場為基地,鼓勵跨域的空間創作型態,2022年進入第9屆,這一屆的X-site計畫經過兩階段的評審程序,最後由「藍屋 Blue House」團隊以同名提案企劃從 20 件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,獲得首獎及新台幣 350 萬元執行經費。
第9屆X-site計畫徵件計畫回歸對於「X」的探詢,期待各種開創性議題與當代性跨域形式的提案,能夠對未知帶來更具創新的空間體驗,建構出美術館、公共廣場及公眾三者之間的對話;本屆評選團包含王俊傑、林聖峰、林佩蓉、凌天、涂維政、黃謙智、蕭淑文(依姓名筆劃)等六位館內外藝術及建築學者專家。


「藍屋 Blue House」團隊成員跨足多專業,從「藍」概念出發
「藍屋 Blue House」團隊成員跨足建築、藝術、構築、策劃、理論、插畫到社會實踐等專業,其提案企劃從「藍」的主要概念出發。混雜於可見光譜 450 至 495 奈米間的藍色,不僅是自然界最為稀缺的顏色之一,同時在人類多元的文化想像中,也具有從遼闊、靜謐到憂傷等相異的情感意涵。

團隊以抽象形式闡述:「如何通過層層堆疊的觀察和連結星群般四散的想像,希望『藍屋』作為一個概念,能以純粹的建築語言去實現一個多重閱讀的空間體驗。」且期待以非秩序性的結構形貌回應多層複雜、持續變動的當代社會,進而重新建立人與世界的意識感知。
《藍屋Blue House》示意圖-背景,「藍屋 Blue House」團隊提供。
《藍屋 Blue House》作為由絕對的藍所構築而成的場域,觀眾不僅能夠在內部遊走,同時藉由形體、尺度、比例、光線、方位等結構關係,也可如同觀星般地尋覓感官與建築意象連結的邏輯。建築本體以木構創造出各具抽象意義的細部表徵,並藉由結構體與曲面地板、懸空斜屋頂的相互依存,呈現出藍色變換交錯卻又單純直覺的意象。
除此之外,透過建築空間所凝聚而成的身體經驗,作品本身得以跳脫三維的視覺界線,甚至擴張到觀者記憶與想像之中的虛擬世界,在人與物產生共感的同時,也涵納具普遍性及包容性的思考、對話。

針對此次首獎作品,評選團指出其獲獎理由為:作品完整性高、建築輕量化、人與虛擬世界的重新定義等因素,透過屋頂、地坪、階梯等三個部分呈現作品的符號化及探討身體性的構思也極具特色。評選團提及:「藍色在當代中的視覺與虛擬間之轉換是有趣的討論,去物質化、尺度、放置角度及位置等讓作品與北美館間有了特殊的對話。具感性表現意念的斜屋頂構造,超越單一目的的建築功能形態,其特殊性與自明性不言可喻,再輔以其藍色,便與北美館的白屋、矩陣產生有趣的對照。」
北美館自 2014 年啟動「X-site 計畫」,以戶外廣場為基地公開徵選空間提案,致力將中介於城市與美術館之間的廣場視為一座實驗性場域,鼓勵對於創作精神及環境想像的多元探詢,近年來「X-site計畫」更成為建築創作者與跨領域藝術團隊的重要發表舞臺。第9屆X-site計畫預計將在 2022 年 5 月 21 日至 7 月 30 日,於美術館的戶外廣場實踐團隊構想,並推出一系列展演活動。
2022年第9屆X-site計畫
首獎作品 《藍屋 Blue House》
預定展出日期:2022/05/21(六)- 2022/07/30(日)
展出地點:台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
2022年第9屆X-site計畫首獎「藍屋 Blue House」團隊簡介
團隊因X-site而相聚,透過於各自領域,建築、結構、藝術、構築、策劃、理論、繪畫到社會實踐等形式,進行不同面向的創作與研究。成員彼此間對建築有著不同的理解,或許在這互相吸引又同時存在相異與矛盾之中,拉扯、思辨、混亂、平衡,會產生有趣的邏輯與生活方式。
藍屋 Blue House團隊成員
孔維傑、張雅筑、張耕嘉、邱嘉盈、洪雋、吳致怡、Bérénice Martin、鄭幃格、黃凱祺、李明翰、邱元甫、德豐木業、原型結構、滋林木業
2022年第9屆X-site計畫評審團
評審團主席
王俊傑/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
評審團委員
林聖峰/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、嶼山工房主持人
林佩蓉/大林工作室主持人
凌天/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
涂維政/藝術家,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
黃謙智/小智研發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
蕭淑文/臺北市立美術館副研究員
2022年第9屆X-site計畫進入複選名單
編號 | 團隊名稱 | 計畫名稱 |
1 | 屋喔工務所DooO Labo | D∞R |
3 | 吹笛人 Pied-Pipper | 超閾界 |
5 | 蔡坤霖x穀米機工 Tsai, Kuenlin x Okome Studio | 交會之所 |
10 | 孔維傑 Wei Chieh Kung | 藍屋 Blue House |
15 | 一曦設計 | 山海之間 |
16 | 假設製造 Pseudo Fab | 過渡帶 |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